铭记历史 传承和平
2023-09-05 14:04:08 来源:
南京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苦难与辉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是南京永远不能忘却的沉痛记忆。团队于7月10日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参观。
一路走近,进到第一个展馆。展馆里十分安静,迎面而来的是一块电子屏幕,伴随着水滴声,上面滚动的似乎是姓名。左边一堵偌大的姓名墙,上面密密麻麻是三十万本姓名书。姓名墙之后便是遇难者的遗像。照片挂满了整个展厅,那三十万张面孔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场战争的可怕。再往前,便是战争中的英雄事迹 、武器、书信等展览。
馆内四处回响着悲凉的音乐声,让人的心情愈发凝重。巨大的墙面用不同国家的字体书写着触目惊心的 300000和平大钟。通过正门宽阔的小广场,是兀然伫立的残缺的纪念碑,挣扎扭曲的一颗青铜头颅和一条胳膊半陷在鹅卵石中,300000的数宇,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凡是到过纪念馆的人应该都会对那些采集的幸存者的脚印记忆尤新,它们代表的是苦难,昭示的是坚定。因为尽管不堪回首,经历过那次劫难且尚在人间的人站了出来,井且永远都站在那里,用最最淒惨的人生经历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和平广场伫立着 30米高的和平女神雕塑,30米与30万遇难同胞相呼应。与展览馆前的雕塑形成强烈对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我们不能一味沉湎于旧日的悲伤。既无法改变历史,也无法替他们说出原谅,或者是与这个世界和解。我们能做的,这是让30万人骨血堆砌而成的和平女神永久矗立,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南京大屠杀绝不是编造的故事,是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永远记住的屈辱。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之后,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段悲惨的历史,铭记教训,也深深意识到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牢记历史,永怀先烈,珍惜现在。以史为鉴,振兴中华之业永不忘却,中华少年热血永不停息。
8月15日,团队来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坐落在一个饭店的后面,如果不是跟随导航,是不会发现博物馆的。从旁边的小路走到博物馆门口,才有了博物馆的感觉,博物馆展品在二,三两层。在上二层的楼梯拐角处有一幅字,上面写着“历史不能忘怀,今日还要奋斗。”
进入二层,里面非常安静,只有一个志愿者和一个坐在办公室的老人,馆内只有我一个参观者。门口的人流量统计上显示今年一年来参观的人数甚至不到3000多,当天一天只有3个人来。二层是“南京保卫战史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正对二楼门口的是毛泽东的“中国的抗战是百年来未有的,它的性质是革命的。”
墙上有南京保卫战的大事记,密密麻麻的,让人看着就平添一股苍凉感。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战况那么惨烈,到了1937年12月13日,灰暗的日子开始了,数不清的家庭破裂,妻离子散,南京这个城市遭到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在博物馆内的展品和下面的介绍不少让人愤怒且悲伤。历史不能被遗忘。或许,学校开展这个活动,也有让我们不要遗忘历史的含义在的。在博物馆里有日本兵在南京进行破坏和抢劫的照片集,还有受害者的回忆自述。在1937年七月,南京的一些青年人还在英国大使馆听音乐会,那时,南京平静安宁,谁又能想到在5个月后,这个古老的城市就遭遇了那样的浩劫。在博物馆里还有着
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战士的名字,当然不是全部,有许多战士悄无声息的去世了,没有留下姓名,找不到遗体,家人或许都没有了。还有一些人,在抗战结束后就悄悄离开了,如果不是有博物馆里的老兵探访活动,可能他们的故事就默默被遗忘在不知名的角落,但这样的故事一定有更多我们去追求记忆的。还有一些在大屠杀期间在民间救助百姓的人,他们赤手空拳,却挺身而出,民间崇善堂和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在那场浩劫中填埋了许多遇难者的遗体,防止了日军退出南京后,因为大量的尸体堆积,从而使得南京城内产生疫病,拯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
在博物馆的三楼,有着两面墙的手印,都是那些英勇的战士们在战争期间按下的手印,密密麻麻,看着墙上的手印,十分震撼。展品都是灰蒙蒙的,有一些金属制品都已经生锈并断裂开来。仅仅靠真实的展品和一幅幅实物照片和文字资料,就构造出肃穆悲壮的气氛。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给英烈名单墙献上亲手做的花,写下的明信片是和平年代的稚童与烈士跨越多年的对话。
8月17日,我们来到了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这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津的办公驻地,也是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期间居住过的地方。纪念馆内主要包括以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为主的图片陈列和以场景实物为主的复原陈列两部分。通过丰富的史料,再现了北方局从1924年12月宣布成立到1945年8月撤销,21年时间里领导北方人民不畏艰难困苦、坚持开展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通过参观学习极大地鼓舞了实践成员的革命斗志,激发了勇于担当的无私奉献精神。
纪念馆展览内容主要包括图片展、实物陈列和复原两大部分。图片展主要反映了从1924年12月北方局建立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撤消,党领导北方人民开展坚苦卓绝革命斗争的经历。当年刘少奇同志受中共中央的委派,于1936年3月到达天津,主持中共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同志领导北方局期间,正确地分析了北方的革命形势,全面总结了白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揭露和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提出了白区工作应采取的正确方针和策略原则,对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中共北方局旧址曾是中共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来津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在天津期间刘少奇同志成功地领导了北方局和天津的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了党组织,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认真听取讲解员的介绍,参观了展馆里的一幅幅历史照片和革命文物,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无私的奉献与付出,也深深地感受到党在百年征途上的艰辛与曲折。
中共中央北方局全面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领导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实践活动,本团队成员对天津的红色人物及红色故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得到了纪念馆负责人的支持,团队成员在实地参观中切身感受到了党的发展伟大过程,寻找并记录了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特色建筑与其中的故事。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了万水千山,在富强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向前。
8月20日,我们参观了成都著名红色景点人民公园。
人还没有进入公园,便看到了其中最醒目的标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公园,该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60多万川军而于1944年修建的。纪念碑上一位川军士兵,穿着短裤、绑着绑腿,背着斗笠大刀、手握步枪,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的战士。士兵以川军邓锡侯部第二十二集团军第四十五军一二五师三七三旅745团3营传令班长张朗轩为原型塑造。
抗战期间,四川出兵350万,伤亡64万;无论出兵人数和伤亡人数,都是全国之最。当时,平均每十五六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线作战,川军出兵人数和伤亡人数,是全国总出兵总伤亡的五分之一。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一省就单独支撑了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多项指标,也都是全国之冠。
就是这些身着单衣短裤、打绑腿、穿草鞋、身背斗笠和大刀,手持劣质步枪出川抗战的川军,他们中,有的连枪上的准星都是歪的、有的枪膛是松的,急行军时,不得不用一根细绳将枪膛拴紧,不然枪膛要掉下来。这样的武器,上山吆吆鸟、赶赶兔子可以,大规模现代化作战的武器、装备一样没有。日军作战普遍配置的飞机大炮坦克,对他们简直就是奢侈。然而,在完全不具备对日作战的条件下,川军作战之骁勇,战绩之辉煌,伤亡之惨重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进入公园后,大大小小不同的川军雕塑陈列在道路旁,仅仅是普普通通的黑色雕塑,竟然也能看出川军当年奋勇向前的气质。
接着,告别川军纪念进入一条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记录了抗日战争中多位川籍抗日将领的英雄事迹,也记载了人民公园的发展历史。沿着走廊走到尽头便是川军抗战纪实陈列室。。
陈列室内遍布着川军战士保家卫国、意气风发的纪实物品,也布满了人文情怀的家书。正是这些象征着信念与决心的物品,奠定了中国抗战的胜利。
沿着公园的大道继续走下去,路上伴着公园的美丽风光,不禁感叹,如若没有先辈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我等又怎么有机会享有如今这美丽风光呢。
终于,来到了本次参观的最后一站——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中心人民公园西北部,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纪念碑碑高31.85米,为砖石结构,由碑台、碑座、碑身、碑首四部分组成,设计风格兼具近代西方审美观念和地方民族色彩。纪念碑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碑身四面分别镌刻由吴之英、颜楷、赵熙、张夔阶所书“辛亥秋保路运动死事纪念碑”十字。
1911年6月,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并发表宣言,号召全川人民起来“废约保路”。组织群众到省总督衙门请愿。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逮捕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代表。随后又下令开枪镇压聚集在总督署请愿的成都群众,当场打死请愿群众32人。接着又在成都各路口屠杀群众,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消息传出后,四川保路运动很快发展到由和平请愿转变为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武装起义。清政府在四川的各级政权在声势浩大的同志军大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直到1911年11月成都宣告独立,标志着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结束。四川保路运动起义后,清政府为了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孙中山乘武昌守备空虚领导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统治。孙中山先生对四川保路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被朱德誉为“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的四川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是对四川保路运动的纪念,更是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
文字|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社学院“一路向红,青春纪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图片|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一路向红,青春纪行”暑期社会实践团
指导老师:薛姣